
如何让汽车内饰变得更智能、更有科技感是所有汽车厂商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智能表面则是通过结合触控感应技术实现功能的交互。成熟的智能表面方案通常采用IMD盖板加上PeDot触控膜片实现电容感应按键,当系统检测到人体触碰到按键区域导致电容发生变化,从而触发功能。

从外观上看,IMD盖板确实提供了传统喷涂、电镀工艺无法实现的有机纹理效果,比如参数化纹理、木纹、石头等自然纹理。这是设计师和消费者都喜爱的设计自由度和个性化外观效果。

IMD工艺成熟,设计简单,外观一体无缝,听起来哪里都很不错。然而,把物理按键替代掉之后,牺牲物理按键给到用户的形态、触发反馈换来的外观提升,让用户体验也下降了不少。比如手上有水分时(汗手、湿手)不易触发、驾驶时难以定位按键的位置、用户触摸的位置不够精确导致难以触发功能等各种反人性问题让人头痛不已,乃至于各大品牌厂商甚至要喊话重回物理按键!

除此以外,触控按键的形态通常是相对平缓的平面或大R角的弧面,主要的原因在于PeDot触控膜片无法在小R角弧面上进行与盖板贴合。因此其交互方式通常只能是点击和单一方向上的滑动,交互形式相对单一。特别是旋钮这种可以抓握旋转是PeDot触控膜片无法实现的。
因此,智能表面一直有一种声音,希望能够把2D的平面、2.5D的弧面上的单一交互转变为3D的立体表面,或感应手势从而能够提供更符合人体工学、操作自然、安全性更高的智能座舱智能表面体验。
TouchNetix,Uniphy等不同的触控解决方案正是为这种场景需求量身打造的两种不同技术路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