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ht is the new chrome”, 是由时任大众集团设计总监 Klaus Zyciora提出的(现为长安汽车副总裁)一个创新理念,强调通过灯光设计替代传统镀铬装饰,以提升车辆的科技感和视觉表现。

体现豪华感的镀铬饰条

材质的应用体现了产品的价值,塑料是最易于使用的,成本低廉,开发周期快,但也因此“塑料感”往往是廉价的代名词。金属材料成型复杂,表面处理相对塑料困难,因此实际应用中成本较高,在汽车内饰中通常只用在喇叭罩盖。而电镀工艺的出现,在塑料表面形成致密的金属层,让塑料拥有金属精致豪华到位外观的同时,又保留了塑料易于成型的优势。因此在氛围灯光普及之前,传统汽车设计时镀铬装饰常用于强调豪华感和精致度。在评价内饰看起来价值多少时,通常从镀铬饰条使用的面积就能比较出个大概了。

线型氛围灯的应用比例不断增高

汽车内饰除了造型对外观形态有很大的影响外,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的定义决定了内饰的质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CMF设计。渐渐地,当镀铬装饰变得普及,内饰用料设计的差异性就没那么大了,要想在如此卷的市场内拉开差异?氛围灯是一个不错的答案。线型氛围灯的应用让灯光沿着仪表台、中央扶手、门板的边沿位置发出光线,灯光勾勒出来的造型线条产生了一种新的科技感受。

毫无疑问,光线给人的神秘感、空间感是镀铬条无法实现的。至今,氛围灯的渗透率在十五万级别车型已经是100%。在2025年如果有一台新车在研发时没有氛围灯搭载,那么哪怕明天就要SOP了也必须连夜开起变更会议!当然小编可能说得有点夸张了,但谁敢说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呢?不得不说,氛围灯确实成为了内饰设计的新元素。汽车行业氛围灯研讨会中不乏见到CMF设计师的身影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Light is the new chrome”。

但是,氛围灯的应用和镀铬条必须只能二选一吗?

PVD饰条兼容并包

既要又要除了可以用来吐槽老板的“贪婪”,但确实也是推动应用创新的“动力”。PVD(化学气相沉积)同样可以让金属材料在塑料材料上附着,使用的金属基材往往是铝,并且由于用的是一种物理方法,对比传统镀铬工艺的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减少重金属的排放。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沉积金属的厚度进行控制,可以让金属层允许一定程度的光线通过。于是,通过把氛围灯结构隐藏在PVD饰条背后,就可以实现不亮的时候是金属饰条的外观,点亮之后就是氛围灯的新内饰形态。

最后

“Light is the new chrome”这句话表明了氛围灯乃至灯光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程度在不断增加,然而这两者并不完全冲突,他们还是可以通过有机结合实现一种新的内饰风格,并且对这个世界的环境更加的环保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