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最先在互联网行业当中成规模地出现,原因在于在早期互联网行业(团队规模4-5人)中,产品经理的角色更偏向“全能型枢纽”,需在资源有限、分工模糊的环境下承担多重职责,本质是“资源有限环境下的超级节点”,需兼具战略视野、执行力和跨界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性思维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并在小规模团队中建立高效协作模式,为后续规模化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产品经理既是“产品架构师”,也是“业务操盘手”,甚至承担部分运营与管理的职能,其能力边界直接影响产品的生存概率。概括来说,互联网产品的产品经理主要有五大核心功能:
一、战略方向制定者:从0到1定义产品价值
二、需求转化桥梁:平衡用户与技术
三、资源协调中枢:打破小团队职能壁垒
四、执行落地推动者:确保产品从概念到市场
五、团队文化塑造者:凝聚小团队战斗力
而在汽车行业中,产品经理的角色一般指的是汽车智能座舱产品经理,是连接用户需求、技术研发与商业落地的核心角色,可以用以下六点来对它的职能进行概括:
一、产品战略规划与场景定义
- 市场趋势洞察
分析智能座舱行业动态(如多模交互、舱驾一体、AI大模型应用),结合用户需求(如个性化服务、安全隐私)和竞品策略,制定产品技术路线图。
示例:通过用户调研发现“车内办公场景”需求,规划屏幕分屏、无线投屏等功能。 - 场景化产品设计
定义座舱核心场景(如驾驶模式、娱乐模式、家庭出行),设计交互逻辑与功能优先级,输出PRD(产品需求文档)及交互原型。
示例:设计“小憩模式”时需联动座椅调节、氛围灯、空调系统,并定义语音唤醒词。
二、需求管理与用户体验优化
- 用户需求挖掘
通过用户访谈、驾驶行为数据分析(如语音指令频次、功能使用率),提炼高频需求与痛点,转化为可落地功能。
示例:发现用户对“多屏协同操作”需求强烈,推动中控屏与副驾屏的功能联动设计。 - 交互体验设计
主导座舱HMI(人机交互)设计,包括语音交互流程、触控逻辑、多模态反馈(如震动、灯光),确保符合用户心智模型。
示例:优化语音助手响应速度,设计“连续对话”功能提升交互效率。
三、跨部门协作与技术整合
- 软硬件协同开发
协调硬件团队(如芯片选型、传感器布局)、软件团队(如操作系统适配、中间件开发)及外部供应商(如高通、地平线),确保功能与硬件性能匹配。
示例:与芯片团队合作优化算力分配,保障AI语音识别与多屏渲染的流畅性。 - 生态对接与协议适配
推动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等外部生态的互联(如CarPlay、HiCar),整合第三方应用(如导航、音乐)并优化端侧体验。
示例:对接高德地图SDK,定制车机端车道级导航的UI交互。
四、项目管理与交付落地
- 全流程进度管理
制定开发排期,协调测试团队验证功能(如CAN总线信号稳定性、OTA升级兼容性),确保项目按时交付。
示例:通过敏捷开发管理中控屏UI迭代,每周同步进度并解决阻塞问题。 - 质量把控与风险应对
识别技术风险(如车规级芯片算力瓶颈),制定备选方案(如云端计算分流),保障产品符合车规安全标准(如ISO 26262)。
五、数据分析与产品迭代
- 用户行为分析
通过车机埋点数据(如功能点击率、使用时长),定位体验短板并优化功能设计。
示例:发现“语音唤醒率低”,推动麦克风阵列算法升级。 - A/B测试与版本迭代
设计功能实验(如不同交互方案的转化率对比),基于数据驱动产品持续改进。
六、技术前瞻与行业合作
- 技术趋势预研
跟踪前沿技术(如AR-HUD、脑机接口),评估技术可行性并推动创新功能落地。
示例:探索AI生成个性化座舱氛围的可行性,联合算法团队开发Demo。 - 生态合作拓展
与互联网公司、内容服务商合作,引入独家应用或服务(如车载K歌、实时赛事),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最后,汽车开发所特有的超长供应商链条这一特点,行业要求汽车智能座舱产品经理需兼具技术深度(熟悉嵌入式系统、通信协议)、用户洞察力(驾驶场景与行为分析)及商业敏感度(生态合作与商业模式创新)。其核心挑战在于平衡用户需求、技术实现与商业目标,最终推动座舱从“功能堆砌”向“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空间”演进。